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English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学术委员会专家举办主题讲座:关于未来的设计

2020年12月6日,山谷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星海拾贝”暨京师励耘讲坛第四十三讲“关于未来的设计”专题讲座在励教楼B101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许平、特聘教授Tony Brown、未来设计中心主任高鹏主讲,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共吸引120余名现场观众和逾2000名线上观众参与。

 

许平:从当下教育环境看未来设计

许平,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未来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现今,中国设计教育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缺乏一份较为完整的、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的设计教育发展数据。若不知设计教育有多少家底,便无法从宏观角度对未来设计教育做总体规划,无法制定设计教育的发展政策。因此,许平及其团队自2006年起就一直对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数据做研究。

1982年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西山会议)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会议上,第一次确定了现代设计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和课程内涵。当时全国只有18所开设设计艺术系或专业的院校,1220名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有380位老师负责教授,师资力量非常雄厚。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教育井喷式发展,到2005年前后,中国设计教育院校规模达到一千多所。从2006年起,开设设计及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数量、专业数量和新生入学数量都在逐年增长。

到了2020年,设计学及相关专业招生总数超过72万人,这一数据已远超发达国家设计人才投入的数量,可以说我国拥有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设计教育集群。无论是专业数量还是招生人数,2020年的数据都比201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全国各地主管部门针对所属学科及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期间,设计学科呈“逆势增长”态势。

根据2020年中国设计教育的基本数据,许平总结了几个特点。一、高等职业专科与普通本科的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招生人数逐渐持平,高等职业专科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二、对照各省份开设设计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和GDP数据,可以发现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设计教育的发展程度越高。三、艺术类院校仅占开展设计及相关专业的所有高校的2%,较80年代的比例大幅降低,这一变化对教学结构、内容和重心都有较大影响。在综合性院校和工科院校设计教育为主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艺术类院校虽然在比例上占绝对的少数,但艺术类院校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的文化特征、美学特征没有减弱,我们该如何调整观念、教育资源与教育重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四、从设计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以数字艺术设计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将会影响学科资源配置、学科资源调整、社会服务方向等。

没有设计学院、没有专门的设计教育学科,我们的设计教育能否健康发展下去?许平认为缺少专门研究设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方式、目标的群体,会使我们的设计学科缺乏灵魂指引,这将对中国设计教育素质、发展方向、内在品质产生不良影响。一所真正以创新设计和设计学科未来发展为思考和执行出发点的设计学院的建制仍然是必要的。师范教育不是一般专业教育能够取代的,它有着师范教育本身应有的思想性、专业性等内涵。这也是许平对北师大珠海校区设立未来设计学院抱有很高热情和期望的原因。

未来设计与设计教育的职责,就是给自然物质世界发展寻找合理的理性解释,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寻找对应的主题。许平希望设计成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学科,设计教育成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Tony Brown: 后数字时代的未来设计

Tony Brown,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未来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曾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塞纳计划”艺术博士项目主任、帕森斯艺术设计学院巴黎分院教务长。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等全新技术,把我们从数字时代推向后数字时代。

在后数字时代,设计师的职责就是把逐渐数字化、科技化的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未来设计工作的重点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排版、产品设计上,而更多是关于如何转换新的思维,找到设计更广泛的概念。Tony Brown认为,人永远是设计需要关注的最本质的对象。

Tony Brown展示了其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的艺术设计的案例。如运用新媒体设计的芭蕾舞舞者机器人;利用警方追踪技术完成的现实世界与数据世界交融的艺术作品;利用医学相关技术完成的病毒雕塑系列作品;利用机器人完成的绘画艺术作品;利用3D打印、激光切割技术完成的眼镜设计等。他指出,设计是一门艺术与科学交织的技术。要在后数字时代做设计,少不了与科技相结合,而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也能使科技变得更加人性化。

Tony Brown表示,创造力是设计的源头,在设计中找乐趣非常重要。未来的设计在未来的中国。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是那个未来的一部分。

 

高鹏:关于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

高鹏,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理事,今日美术馆荣誉馆长。

伴随新技术的出现,世界正走向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未来将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电子化的、新语言的、新交流模式的、重视体验感的社会。面对这样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希望以未来设计的角度建立设计学科。

高鹏从“我们面对怎样的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构建人才培养学科体系”这三个问题入手,提出在21世纪的当下,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需要更具有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学生,他强调北师大未来关于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构建是“学生能力目标+现有学科体系+未来创新方向”。

未来设计学院聘请了7位学科带头人,分别是谭平、王敏、许平、Tony Brown、李琦、Miriam Mirolla和叶锦添。他们将为未来设计学院的学生带来最好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特色上,采用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向讲解,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为教学起点,以专业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方法。此外,未来设计中心FDC与联想、海尔、《Domus》杂志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邀请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共同成立“未来设计实验室”,协助项目制学习。未来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特聘教授、全职教师、兼职老师、兼职技师、企业导师、学术顾问等多方位的指导。

高鹏指出,中国需要一群卓越的学者和行业专家,他们站在那里就代表着一个学科的水平,引领着未来设计教育的方向。未来设计学院希望在北师大践行艺术与设计的教育理想,培养具有设计创新思维,敢于改变未来,影响未来的领袖型设计人才。

 

对话:设计教育如何完善

高鹏:真正的设计教育应从幼儿园、中小学开始。国际上很多学校都把设计这一科目作为学生的必修学科。学生们从小学习设计思维,了解事物是如何制作的,从而形成对设计完整的了解和思考。设计是关于科学和艺术的学科,但中国很大一部分设计老师是学习绘画出身的,他们无法完整地兼顾科学和艺术。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这种设计教育方式面临着非常大的瓶颈,如果只是从文科和绘画角度去思考设计,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需要培养大量高中或以下学龄阶段的设计老师以填补设计教育的缺口,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基本社会责任。未来设计学院的三个方向也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科共荣,由多个老师带来更多维度的艺术,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融合的环境。

 

许平:希望北师大的设计学科,能把教育学、设计学、心理学融合起来,真正研究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设计教育学科。如今,日本的设计学科发展重心已经放在下一代成员所需要的设计素养中,他们拍摄了《啊!设计》节目,用一百多集视频来讲解什么是生活中的设计。真正的设计教育是包含在生活环境、行为和过程里的。把人的感受、心理活动与创造性天分融合在一起,在儿童期就形成良好的设计感知、设计参与和设计创作的心理素质,这对成年后能够积极介入创造性社会非常重要。希望在整个教育系统里尽快把设计教育相关的缺口补上,同时,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大教育也亟需推广。

 

Tony Brown:设计在中国的历史非常短,在这之前,中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都强调艺术,只有在最近20年,设计的概念才被社会所接受,从而慢慢发展起来。设计历史短于艺术历史。我们这一代人,在艺术学校学习设计,当我们在学习颜色时,我们学习怎么用颜料调出不同的颜色,但对于学设计的同学来说,我们更应该学习怎么用光调出不同色彩,因为我们更多是与LED屏幕、视频打交道,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更多的会接触光而非颜料。因此,许多设计类教师需要被训练,或者说,被重新训练。人们通常说艺术与设计,但我认为现在应该是设计与艺术,这之中要有一个转变。

针对同学们关于“艺术与生活”以及“文化下的设计“两个问题,三位老师也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其中Tony Brown从现代科技的发展去看待设计的发展,许平则结合自己在云南的所见所闻,指出“要让孩子们爱上自己生活的附近并从中获取艺术”这一观点。高鹏以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为例,指出新的生活方式与艺术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同时也结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提出:“因为地缘的改变、多元的价值,当今世界已完全不一样了”的独到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