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行
山东寿光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北师大)执行主任、首席专家。
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研究所负责人,国家级智库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主任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等职。
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一、主要人才项目和荣誉
1.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2024)
2.江苏省“社科优青”(2020)
3.珠海市优秀教师(2025)
二、主要学术兼职
1.2024- 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2.2023- 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3.2023- 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
3.2022-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与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2022- 国家级智库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研究员
5.20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6.202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7.2022-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评价专家
8.202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
9.2020- 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10.2020- 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1.2016-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
三、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艺术概论”“民俗学概论”“艺术人类学”“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美术史”“艺术设计史”“民俗艺术与田野调查专题”“传统技艺专题”等
博、硕研究生课程:“艺术与文化遗产专题”“民俗艺术学”“民俗文化专题研究”等
四、代表性科研获奖和学术影响
1.专著《乡民行动的物质呈现:一个关中村落的时空结构、日常生活与文化遗产(1930-2010)》获第九届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2.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五、代表性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重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21VMZ019)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艺术民族志方法论研究”(24BA034)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器物、手工艺遗产与关中文化研究”(14CG125)
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21ZD10)子课题“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实践体系研究”
5.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艺术学立场的艺术民族志理论方法研究”(2020SJZDA026)
6.参与(2/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手工艺非遗在欧洲的创新传播机制研究》(25BG162)
7.参与(2/6)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元代三皇祭祀研究(25XMZ070)
8.参与(2/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变迁中的山西古村镇公共空间记忆和文化传承研究(16BSH048)
六、代表性专著
1.孟凡行《乡民行动的物质呈现:一个关中村落的时空结构、日常生活与文化遗产(1930-2010)》(576千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该书入选“东南学术文库”。
2.孟凡行《器具:技艺与日常生活——贵州六枝梭戛苗族文化研究》(274千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该书入选“中国艺术学文库”。
七、代表性论文
1.孟凡行《何以为生:人工智能时代手工艺的存在论》,《民族艺术》(CSSCI),2025年第5期。
2.孟凡行《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生态结构和实践路径》,《民族艺术研究》(CSSCI),2024年第5期。
3.孟凡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周边概念考释与核心概念建构》,《贵州社会科学》(CSSCI),2023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3期转载。
4.孟凡行《手工艺的思想资源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民俗研究》(CSSCI),202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官网全文转载。
5.孟凡行《乡村振兴:民族视觉形象重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23年第2期。
6.孟凡行《遗产、疫情与虚拟世界:民族艺术的生态变革与认识论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2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理论》2023年第3期全文转载。
7.孟凡行《在多重关系中理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民族艺术》(CSSCI),2021年第1期。
8.孟凡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第一群体”及其生态扩展》,《民间文化论坛》(CSSCI扩),2021年第1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全文转载。
9.孟凡行、康泽楠《从介入到融合: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中国图书评论》(CSSCI扩),2020年第9期。
10.孟凡行《复杂实践的简单理论化——农民画研究批判》,《学术研究》(CSSCI),2020年第5期。
11.孟凡行《无法预料的人生与有迹可循的学术事业——艺术人类学研习之行与思》,《民族艺术》(CSSCI),2020年第2期。
12.孟凡行《艺术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发展新方向》,《思想战线》(CSSCI),201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13.孟凡行《灵韵的发生:本雅明艺术理论新探》,《民族艺术》(CSSCI),2019年第1期。
14.孟凡行《民具的概念与民具志的基本框架和研究路径》,《贵州社会科学》(CSSCI),2018年第11期。
15.孟凡行《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思想战线》(CSSCI),2018年第1期。
16.孟凡行《手工艺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及问题——以陕西凤翔泥塑村为中心的讨论》,《民族艺术》(CSSCI),201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民俗学网全文转载。
17.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民俗研究》(CSSCI),2017年第4期。中国民俗学网全文转载。
18.孟凡行《艺术的界限及其跨越:一个基于物及物性的探讨——兼论中国艺术研究的缺层》,《民族艺术》(CSSCI)201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理论》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孟凡行《关中乡村院落建筑与民俗空间——以周至县G村为中心的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孟凡行、色音《立体结构和行动实践: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新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16年第1期。
八、学术交流
1.学术会议:
(1)近年组织或联合组织举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论坛等全国性大型会议10余场。
(2)近年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7次,做分会场报告40余次。
2.学术讲座:
近年受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延边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湖北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天津市美术馆、珠海市非遗中心等单位做专题讲座6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