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需要培养有想象力的人才

王敏,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权点调整评审工作专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关于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未来设计中心FDC

 

问:王敏教授,您好。作为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设计学科带头人,你如何看待北师大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和筹办未来设计学院?

王敏:北师大成立未来设计学院和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是件特别好的事情。首先得从地理环境说起,在珠海做这件事,不仅仅是珠海的事情,它还是大湾区的事儿,是中国的事儿。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个湾区,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湾区。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还是多元化的文化与社会构成考虑,都是一个特别有发展潜力、有挑战、有意思、规模又特别大的区域。在这样一个地方,创建一所全新的、面向未来的设计研究中心以及即将要成立的未来设计学院,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方,去探讨设计的未来、未来的设计以及未来设计教育的举措。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我们只顾往前走,鲜有机会去回顾我们走过的路。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去反思。前面20年里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飞跃式发展,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如今,我们需要戴着有“未来”滤镜的眼镜,去审视过往的设计教育模式,去淘汰那些已经滞后于产业,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找到能够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模式与方法。

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它给我们带来了过去靠人工无法完成或无法迅速完成的一些任务,同时也取代了我们很多工作。这在各行各业都有所体现,设计行业尤其明显。然而,人工智能又带给我们以往无法想象,值得去拥抱,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生活、艺术、设计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谈设计教育,要去考虑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价值所在,以及未来视觉文化的形态。

此时,北师大作为一所以教育为本,以研究教育和培养教育人才为首要目标的大学,成立未来设计学院和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研究未来设计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关于未来设计教育

 

问:在您看来,未来设计教育是怎样的?

王敏: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挑战,我们过去搭建的设计教育系统,有关设计教育的一些举措,如一些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有些到了今天依旧有它的生命力。但很多东西需要调整,需要做根本的改变,甚至颠覆性的改革。面对未来的设计教育,应当要有新的哲学思考,有新的教与学的理念,设计教学也必须与新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同步。在北师大做设计教育研究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去研究设计教育在中小学,在继续教育阶段的渗透与参与。

我很高兴,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和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有专门研究未来的专家,可以去更好定义未来以及面向未来的人才需求。但人们难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需要不同的,更多面,易转型的设计师。许多我们习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将来会被颠覆,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试图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个样子去设计或培养人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有一点我是确信的,不管将来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设计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不会变的,即做人、做事、思维的基本素质,能够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变化的素质。未来设计人才需要有好奇心、想象力,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设计与工程思维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对艺术的爱好与激情,能遥望星空,始终保有梦想。未来的设计人才也必须有同理心,同情心,善心,关心人类的命运。这些能力可以使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机器取代。

设计教育应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不应该是一种模式。设计教育也应是开放的,校内校外无边界,教与学无边界,学习时间无边界。未来设计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设计学院,不应该局限大学学习阶段,也不应该停留在狭义的“设计”上。

未来设计教育是进行式,它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模式。用通俗的说法,是“随机应变”,不断创新的模式。

未来设计教育是不确定的。未来设计教育是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设计教育其实是我们很多设计教育工作者正在走着的路。